邮展指南:关于一框邮集《我是“NOTHING”》
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于2015年举办的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培训班上,国际邮展评审员陈为乐在授课时向与会者推荐了一部一框邮集《我是“NOTHING”》。该邮集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新颖的编组方式,成为陈为乐先生的授课典范。为此,《集邮》编辑部特意请陈为乐先生找来整部邮集的扫描件,以及陈先生与邮集作者澳大利亚集邮家麦克·罗得斯的书信交流,并委托我进行翻译和整理,意在对有志于编组邮集的集邮者提供一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英文“Nothing”有“无”“没有东西”“缺失”“零”等意思。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在纲要一开始就表明:“我是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概念。但人类需要我的存在来表示任何事物的缺失,虽然我依然是Nothing。”同时指出:“我的另一个角色‘零’则被用在数学上。这时我以符号‘0’出现,在需要算数的价值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作者用了两句话,一下子把邮集的两部分内容点出了。第一部分是“认知和身份”;第二部分是“我的另一个角色——零”。
作者首先以1905新南威尔士的印刷样张等来表示“我”被视为“空白的”或“空的”;用飞艇失事后搭载的信件掉到水里以至于邮票被水泡掉来表示“缺失”;接下来为了说明“但我也算是某种东西”,邮集展现了美国1898年的爱国封上的标语“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和除了勾选不可再写东西的一战的战俘明信片。然后用英国1839年的议员免资实寄封来解释用“Nothing”是可以换到某种东西;但是免费也是有代价的:1943年澳大利亚战俘从日本集中营寄出的免费邮件是要受到检查。“Nothing”也有一些变种,比如:1859摩尔多瓦邮局的记录单用符号“X”表示当天没有信件收寄。第二部分主要叙述“零”:用“不需要邮资”“邮资测试标签”来说明零不是自然数而是没有数值的符号;但它可以作为终极目标:这时我们看到了齿孔移位的英国发行的“消除废物”四方连,巴西的2003消除饥饿和贫困运动纪念邮票。接下来,用“911遗址”、赤道(纬度为0度);格林威治(经度为0度)的相关邮品来说明零可以作为位置。至于没有“我”怎么能生成更大的数值呢?作者用邮品上“0”的移位来解释十进制;“0”和“1”来解释二进制。最后,用1923年12月20日的德国实寄封(500,000,000,000马克在当时一下贬值成半马克)来展示从貌似高价到几乎没有价值“Nothing”的转换。
邮集作者与陈为乐先生互通的两封信中几次提到了该邮集参加的邮展,笔者也亲耳聆听了国际评审员对该邮集的赞扬:“题材很新颖,编排很创新,其他评审员也专门去参观”。这里笔者补充一下该邮集的最新成绩:新加坡2015世界邮展获得90分;香港2015亚洲国际邮展获得91分;在2016年6月举行的纽约2016世界邮展上,该邮集获得82分。纽约世界邮展还公布了各展品的小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部邮集的优点和不足:邮集的处理和重要性得分28/30;知识、知识和研究得分24/35;品相和珍罕性得分25/30;外观得分5/5。可见,这次评审员依然看好邮集的处理,但在邮集的知识和珍罕性方面得分略少,这可能是该专题在一框类邮集的局限性以及信中所提到的需要增加珍罕素材的缘故吧。但无论如何,该邮集带给我们的却是编组思路上的启迪。
国际邮展评审员陈为乐与集邮家麦克·罗得斯的往来书信信件一:陈为乐致麦克·罗得斯
亲爱的罗得斯先生:
非常感谢您能将您优秀的邮集“I Am Nothing”的扫描件邮寄给我。我认为您的邮集给什么是一个卓越的专题邮集做了一个范例。
这部邮集确实很有创新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是关于这个主题的首例,而且也体现在素材的运用上。题目本身就不寻常,既调皮又有幽默感,这是第一个加分项。标题页很有吸引力,简短的序言准确地为观众(和评审员)总结了这个邮集的内涵,并汇总了这个主题都包含了哪些方面。值得称赞的是,纲要延续前言的内容,副标题积极主动地展示了整个思路的发展过程。这种风格及形式是我这十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邮集的“编组”(也就是通常的“讲故事”)很有逻辑性,使人感兴趣(能做到这点确实不容易),并且把素材展示连接在一起,这最后一部分是我在评审时最想看到的部分。
我认为,在各种评估专题类邮集的标准中,“编组”部分是最难掌握的。“珍罕性”是最容易的,这仅仅是钱的问题(当然,不相关的珍罕素材不能算)。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编组”这部分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这25年来一直在亚洲研讨会上着重强调的。事实上,只有很好地掌握一门语言才可以很好地将“编组”这部分非常好地、轻松地表达出来。对您来说这门语言就是英语,国际集邮联(FIP)的官方语言之一,对大多数亚洲国家的专题邮集参展者来说,英语却是个弱项。您已经很好地展示了这个专题知识,不仅有学术性,也很有哲理性。通过从大量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种类的精挑细选出来的素材,配上准确深刻的集邮诠释,您在这16页贴片上把集邮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展示”部分让人看着舒服,没有非常明显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体来看,邮集非常棒!
就像我们在新加坡时提到的,我将会在中国举行的评审培训研讨会上把您的邮集作为一个范例来阐述,一个好的专题邮集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以后还会把它用到其他研讨会上。仅仅16页的内容很简明扼要,不用花很多时间解释了应该如何操作的细微差别和技巧。如果以后您又做出了类似的、出色的一框邮集,请一定要告诉我,让我有幸将它们再用到我的研讨会上。顺便说一句,我看您又会在11月份参加香港的展览,虽然我这次不会参与评审一框邮集,但是我确信评审一定是公平和公正的。
再次感谢您的通力合作。如果我们没在香港相遇,可能我们会在其他时间、其他地方或其他展览会再次相遇。
顺祝一切顺利!
您的诚挚的为乐
2015年9月20日
亲爱的为乐(Lock):
非常感谢您的来信和善意的见解。我非常荣幸我的邮集能运用到您的研讨会上。我更要感谢的是您在这个邮集能最终展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我大致讲一下这个邮集编组参展的背景。
2013年初这部邮集(最初称为《About Zero and Nothing》)首次在美国亮相时只获得了铜奖。到了年底时经过略微修改,在新西兰的上哈特市展出获得镀金奖。您知道我的主要专题邮集《能源》在吉隆坡展出非常糟糕。您和彼得(Peter Suhadolc)都花了很多时间帮我寻找问题的根源。我想做的是把我们之前讨论的观点和理念运用到一框邮集中。这样更容易修改,比如,建立一个更好的故事线,或是在一框中运用不同的展示技巧,这就意味着我可以不断地改变它。采纳你们两人的意见和见解确实使这件事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个邮集还保留以前的题目“关于零和Nothing”,但是添加了很多现代素材。编组仍然是用哲理对待“Nothing”,用技术处理“zero”。
在5月份,我带了份扫描件去德国埃森市,并让非常擅长写作的克里斯汀·厄尔过目。她说:“理念好、素材好、知识性强,但是很枯燥。用第一人称写吧!”作为一个工程师,用第一人称写作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个挑战,但是在多次校对和修正后,它变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了。我希望在香港再次见到您。我会带上《我是Nothing》。此刻我正在尽量增加一些可以不打乱我们之前编组的珍罕品。欢迎您提出任何想法和观点。在新加坡有人建议我,中国和日本有一些“没有价值”的素材应该可以用上。我看了很多拍卖会,但是不确定哪些才是我确实需要的。您能在这方面帮助我吗?我已经发现了一个法国早期的邮品,只要赢得竞拍即可。
再次谢谢您的支持!
麦克·罗得斯
❖原文:陈为乐
❖翻译:黄颖
❖来源:一轮明月_35064的新浪博客
❖编辑:文白